如果你的言行举止都像比你阶层更高的人,你就会成为那种人。
factory girls中文名译作《打工女孩》,作者张彤禾,恰是何伟的妻子,现居开罗。本书主要描绘了在2000年到2006年左右在东莞工厂奋斗 的打工女孩群像。作者在七八年间,每年都要去东莞几次,在东莞她碰到了通过传销积累第一桶金,最后又陷入传销陷阱的伍春明,跟着从流水线工人逐步成为白领的吕清敏回到了她的湖北农村老家,通过张倩倩和贾季梅观察流水线上的生活,还结识了希望通过白领培训班改变命运成为一个文员的蒋海燕和陈英,以及通过流水线学习法学习英语志在成为同声传译的刘以霞.在数年之间,作者细致的观察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打工女孩,记录下她们的故事,了解她们的想法与渴望,感叹她们的梦想与努力,成就了这本书。
这本书写了很多,但主要还是两个人的故事,春明与清敏,愿意接纳一个陌生人,并且长期联系的人毕竟是少数。春明是书中着力描绘的一个女主角,她的人生跌宕起伏,每一步都像坐过山车。她被骗到发廊,惊险逃脱,刻苦学习文秘、演讲和广东话,后来成为工厂白领。她又去做传销,赚到了钱,但投资做建材又赔本了。她后来重新踏入传销行列,自己被骗。而清敏一想到未来十年每天都要坐在流水线上就充满恐惧,当时她才十六岁,所幸后来终于混出了头,成为了 白领,并且改变了家庭的命运,她的妹妹们可以读完高中了。作者的两个主要观察对象,竟然都跨越了阶级,成为了中产阶级,不能不说是一个不小的奇迹。的确 如作者所言,愿意接纳她的人本身就意味着更开放,更愿意冒险,当然也更容易成功。
在过去三十余年间,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经济第二大国,出口第一大国,同时也带来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如今,中国有一亿五千万 农民工。或许是因为天然的选择性的缘故,作者所接触的打工群体,大都是有野心、很幸运、小有成功。这类人在打工妹的比例中并不高。残酷的竞争和资源匮乏,最终会使大多数打工者败下阵来,变成甘受命运摆布的人。脱颖而出者能有几何哉。吕清敏、伍春明和刘以霞有野心也很幸运,作者说她们全靠自己“有雄心和百折不挠”获得其成功,但有的人或许贫穷到没有野心。在书中,无论是在流水线上的工人,还是在白领培训班上上着奇怪教材的女工,还有剃光了头从事流水线英语学习法的人,都充满了向上的激情和欲望。作者认为她们身上具有中国农民工普遍拥有的特质:有雄心和百折不挠的劲头,有付出就有所获。这个恐怕是难以让人认同的。真正的农民工是她送手机也不会和她联系的那些人。
张彤禾因为何伟的原因而倍受关注,大家也难免把二人进行对比。与何伟相比,张彤禾的优势是她是一个华裔,她的劣势恐怕也是如此。张对中国 要了解的多一点,也因此更加自信,却反过来不及何的客观谦逊。张常会有一些武断的宏观结论,比如从“相亲会快要演变成一场互相指责的混战”引伸到“理解‘文化大革命’何以会产生”,从“乡村婚礼上人们捉弄新娘”引伸到“民族特性中的缺陷、‘文化大革命’就根植在中国乡村的机体中”。作者还大段的引用了一本在中国 颇有名的成功学著作《方与圆》来表现中国的某种厚黑学,真是让人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吐槽。
作者在本文中间加入自己的一段家史,在我看来比起打工女孩们的更加精彩,有喧宾夺主之势,张彤禾出身名门,张的祖父张莘夫,少年时留学美国,回国后从事煤矿工作,在抗战胜利后因替国民政府在还未与苏联谈判妥当的情况下,收回 抚顺煤矿,在返程时被暗杀身亡,致使全国爆发反苏示威大游行,是在中国近代史上可以留名的人物。事实上,当时被指派去监督接收东北矿业回归中国的事宜的,是孙越崎,但是他说在别的地方有事,推荐了张莘夫,而孙越崎,则在1949年投了共,后来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一直活到了1995年,现在在网络上过了几十年仍旧颇有影响的朱令案,主要嫌颖孙维便是孙越崎的孙女,人类的命运相互交织,真是神奇。倘若当年活下来的是张莘夫,他会不会投了共呢,而朱令的命运 又会怎样呢,谁知道呢?张莘夫的遗孀,张彤禾的奶奶是个了不起的女人,她在1948年10月带着孩子乘坐离开北京的最后一批飞机到了南京,又辗转到了台湾, 而后她觉得台湾太小了,美国是唯一可继续求学深造的地方,变卖金条把孩子一个个送去了美国,
我的祖母知道她孩子们的优点和缺点,她也跟孩子们这么说。蔼蕾很聪明但是她缺乏她想修医学所需要的坚韧。立豫很倔强,研究学术应该不错。我的父亲很聪明,但是太爱说话。蔼蓥很勤奋但是软弱爱哭。立程不太喜欢读书,但是做生意应该不错。这些预测后来都证明她说对了。蔼蕾放弃了医学,作了特殊儿童心理教育老师;立豫成为一位地质学教授,马里兰大学的系主任。我父亲念电机工程,又转修物理;他在IBM主持固态物理科研,后来在香港科技大学担任院长和副校长。蔼蓥小时候被兄弟戏弄,老是哭一鼻子,长大坚强起来,成了生化制药业的专家,后来出任生化技术公司的总裁。我叔叔立程在台湾成为一位成功而富有的企业家。就这样,祖母决定了她所有孩子的命运。
张家这几个孩子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的确是教育的成果,而决心留在国内的亲戚则过得不如人意,承受着各种运动的冲击,在吉林老家的新发源也被拆了,在吉林六台这里也再也没有姓张的了。书中立教不愿意回忆自己文革的经历,作者认为他是被洗脑了,其实应该不是这样的吧,1948年的冬天,张彤禾的祖母带着孩子们 离开北平,立教与蔼蕾的男友选择留下来,选择相信新政权,人的一生,是由努力决定的吗,还是由选择决定的?在短短的一生中,或许有几次关键的决择,改变 了你的命运,在1948年,张立教做出了选择,也决定了他人生后60年的命运,虽然如此,他也决计不肯否定自己的,自己选择的道路与自己燃烧的青春,如果否定 了,自己还剩下什么呢?
总得来说,这本书确有一定意义,可以让人了解在大概十年前,东莞的女工究竟过着怎样的生活,像我就惊异的发现原来十年,一个流水线工人的 工资原来只有500元左右,的确是中国的廉价劳动力。迁徙改变了城市也改变了乡村,年轻的打工者们刚来到东莞时遭遇了欺骗、忍受了工厂工作的辛苦和无聊、背井离乡的无助,而她们在度过了最初的困难之后开始习惯了经济独立和远离家庭带来的自由、她们积极主动地提升自我能力和寻找更好的工作机会、经济能力的增长改变了她们在家庭中的地位、而她们虽然怀念家乡却不愿再回去:“家里是好,但只能待几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