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不起的盖茨比》

Posted by jjx on June 11, 2016

So we beat on, boats against the current, borne back ceaselessly into the past.

  这本书终于看完了,应该是我看完的第一本英文书,不过是牛津书虫版的,并不是完全的原著,完全的原著对我来 说,还是有些困难的。说实话,这本书在我看来,实在是有些普通,甚至难说是差强人意,故事讲述了尼克从中西部故乡来到纽约,在他住所旁边正是本书主人公盖茨比的豪华宅第。尼克对盖茨比充满探究的兴趣。探究的结果是:尼克了解到盖茨比内心深处有一段不了之情盖茨比痛苦万分,他坚信是金钱让黛茜背叛了心灵的贞洁,于是立志要成为富翁。几年以后,盖茨比终于成功了。他在黛茜府邸的对面建造起了一幢大厦。盖茨比挥金如土,彻夜笙箫,一心想引起黛茜的注意,以挽回失去的爱情。黛茜在与盖茨比相会中时时有意挑逗。然而真正的悲剧却在此时悄悄启幕。黛茜早已不是旧日的黛茜。黛茜不过将她俩的暖昧关系,当做一种刺激。尼克终于有所察觉,但为时已晚。一次黛茜在心绪烦乱的状态下开车,偏偏轧死了丈夫的情妇。盖茨比为保护黛茜,承担了开车责任,但黛茜已打定主意抛弃盖茨比。在汤姆的挑拨下,致使其情妇的丈夫开枪打死了盖茨比。盖茨比最终彻底成为了牺牲品。盖茨比至死都没有发现黛茜脸上嘲弄的微笑。盖茨比的悲剧在于他把一切都献给了自己编织的美丽梦想,而黛茜作为他理想的化身,却只徒有美丽的躯壳。尽管黛茜早已移情别恋,尽管他清楚地听出“她的声音充满了金钱”,却仍不改初衷,固执地追求重温旧梦。人们在为盖茨比举行葬礼,黛茜和她丈夫此时却早已在欧洲旅行的路上。不了情终于有了了结。尼克目睹了人类现实的虚情寡义,深感厌恶,于是怀着一种悲剧的心情,远离喧嚣、冷漠、空洞、虚假的大都市,黯然回到故乡。

  听起来真像是个狗血的故事,不是吗?好像是个讲述三角爱情故事的三流小说,但有很多都很喜欢这个故事,村上春 树在《挪威的森林》里面着力推荐了这本书,评论家们说,《了不起的盖茨比》写的根本就不是一个小资爱情故事,《了不起的盖茨比》生动重现了爵士时代。同时,她也确实反映了美国梦的破碎,表明一种相信只要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在美国获得更好生活的信仰,亦即人们必须通过自己的工作勤奋、勇气、创意、和决心迈向富裕,而非依赖于特定的社会阶级和他人的援助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本书是爵士时代的一首挽歌。但我并不明白什么是爵士时代,我连我我们这个时代都没有搞懂,更遑论其他。有人说,我们正像爵士时代的美国青年们,怀着过分的自信,充分挥霍着金钱,对生活穷奢极欲,不知道明天的方向在哪里,更不知道如何去寻找明天的方向。生活越是富丽堂皇,就越容易让人觉得压抑和空虚,进而迷茫,唯一有意义的就是当下的生活,而如何进行当下的生活便成为了问题的根本。爵士时代下青年文化中的价值态度,集中体现为“金钱拜物教”和对爱情的追求。在青年脑中,对金钱的重视早已根深蒂固,追求金钱是我们多数青年的共性,而爱情,则是出于人类最原始的冲动之一——扬名立万,金车裘马,再同自己男神女神谈情说爱,这不是当代青年们所共同追求的吗?是的,那个狂飙突进的爵士时代,和眼下的中国,竟然有那么多不谋而合的地方。但人恐怕向来就是这样的,不是这个时代或者那个时代的特权,人,虚荣,金钱,追逐爱情与名利,从古至今,难道不都是这样的吗,又有什么不同的呢,人的优点可能各不相同,但人的弱点却总是相似的。

In my younger and more vulnerable years my father gave me some advice that I’ve been turning over in my mind ever since. “Whenever.. you feel like criticizing any one,” he told me, “just remember that all the people in this world haven’t had the advantages that you’ve had.”

  在中西部青年尼克,即将闯荡纽约的时候,他的父亲与他说了上面一番话,的确是这部小说很好的开头,我时常默念 这句话,想着不要随意judge他人,世界上有70亿人,各人的想法,你如何去理解呢,有些人惊世骇俗,有些人愚不可及,有些人 惹人生厌,有些人八面玲珑,但归根结底,与你又有什么联系呢,与你又有什么干系呢,就让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对世界宽容一些吧。

People disappeared, reappeared, made plans to go somewhere, and then lost each other, searched for each other, found each other a few feet away.

人們平白消失,又无故再现,各奔东西,失去对方,相互追寻,最后 又在几米开外找到彼此。盖茨比深爱着戴茜,但戴茜又有 什么错呢,盖茨比深爱着的是什么呢,谁又知道呢,是自己的梦想还是戴茜,是一抹绿光还是浮华的旧梦,盖茨比能够分清吗, 戴茜利用了盖茨比,对盖茨比或许还有些无情,这并不是由于她本人的过错,而是由于他的幻梦有巨大的活力。他的幻梦超越了她,超越了一切。他以一种创造性的热情投入了这个幻梦,不断地添枝加叶,用飘来的每一根绚丽的羽毛加以缀饰。再多的激情或活力都赶不上一个人阴凄凄的心理所能集聚的情思。当盖茨比发现戴茜无法理解他的梦想的时候,他的悲剧就已经注定了,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的。

  凝望对岸绿光的盖茨比告诉我们,即使自诩最为包容开放的社会,所谓的”天道酬勤”,“是金子总会发光”“英雄不问出处“的说法,很大程度上也只是虚妄的画饼:一个人的出身很大程度上依然是无法挣脱的枷锁,以致有的人不惜背叛自己的过去,只为飞得更高。世界正在起变化,一百年前在美国发生的事情正在中国发生,中国以前没有old money,但一座座围城正在建立,外面的人试图用教育与勤奋轰开城门,而城墙正在一日日变得牢固。 每个社会都有它年轻的时候,当年正在西进的美国,信奉的是”昭昭天命“,认为勤劳勇敢的人们注定会开疆辟壤。从文革动乱中重获新生的中国,相信的是”知识改变命运”,认为只要冲过独木桥,就会有美好的生活。但当盖茨比向对岸的绿灯伸出绝望的手之时,也许他就明白了,这个社会已经不再年轻了,已经变得顽固、傲慢,排斥着新鲜的血液。 或许我们多多少少都会对盖茨比这样的人物产生共鸣,他的攀登、他面对的围城、他的失败与伟大,同样被我们所熟知。

  最惊心动魄的文学形象往往都是那种追求超越人类自身存在但最终被命运捉弄的人。这个狗血的爱情故事不仅仅是告诉人们发财有风险,富美靠不住,更是在表达一种与难以与现实对抗的无力感。随着既得利益集团的壮大,美国梦(抑或其他梦想)的精神最终只会化作一碗鸡汤。小说的结尾很有深意。

『So we beat on, boats against the current, borne back ceaselessly into the past.
于是我们继续奋力向前,逆水行舟,被不断地向后推,直至回到往昔岁月。』

这句话最终被刻在了费兹杰拉德与其妻泽尔达的墓碑上面。作者费兹杰拉德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整个爵士时代,令人感慨万千、唏嘘不已,然而所有的感受最终都化作了一份十分深沉的敬意。据说,到最后,我们都会被命运裹挟而去,这世界真美好,我还没见到,命运吗,我想去看看。